重庆市科技创新“十三五”规划(4)
二、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。紧扣重庆发展战略定位,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,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,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,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供给能力,抢占
二、基本原则
坚持需求导向。紧扣重庆发展战略定位,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,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,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,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供给能力,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。
坚持深化改革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,瞄准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问题,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,强化市场导向作用,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转变政府职能,营造良好制度环境,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。
坚持开放引领。适应创新全球化趋势,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加快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,强化各类创新主体和区域之间的创新协同,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创新资源,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、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。
坚持人才为先。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先位置,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,改革人才评价、引进、培养和使用机制,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,增强人才吸引力,在创新事业中集聚人才,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,让各类人才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、用有所成。
坚持全面创新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,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,推动“两个轮子”协调运转,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、品牌创新、产业组织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等,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。
三、主要目标
到2020年,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,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,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,形成较为完善、适应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、政策体系和服务供给,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。
创新型经济结构基本形成。构建起知识密集、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,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,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,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%,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%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00亿元以上,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%以上。
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。创新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,产学研协同高效,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,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,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,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学科,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,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。规模以上工业类国有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.5%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.2%,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.6件,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年。
创新生态更加优化。基本形成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,创新资源配置更加科学有效,激励创新的法规、规章和政策更加健全,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,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,创新价值得到充分体现,全社会创新意识大幅提高,形成崇尚创新、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,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8.3%。
专栏2 “十三五”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指标与目标值表
序号 指 标 名 称 指标
属性 2015年
指标值 2020年
目标值
1 科技进步贡献率(%) 预期性 52.9 60
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(%) 预期性 1.57 2.5
3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(人年) 预期性 36 60
4 高新技术企业(家) 预期性 1035 3000
5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(%) 预期性 13.5 30
6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(%) 预期性 16.3 20
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(%) 预期性 0.97 1.2
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(件) 预期性 4.3 8.6
9 技术合同成交额(亿元) 预期性 241.5 400
10 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(%) 预期性 4.74 8.3
第三章 聚焦重点领域技术创新
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,紧扣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升级需求,坚持把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,聚焦先进制造技术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大健康技术三大重点方向,兼顾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现代农业、生态环保、新型城镇化、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创新,既按照远近结合、梯次接续思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发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,又采取财政后补助奖励、科技金融支持、普惠性政策激励等方式,支持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协同攻关,面向重点产业攻克一批新技术,瞄准交叉前沿建设一批新平台,聚集融合渗透发展一批新业态,紧扣技术应用推广一批新模式,以创新要素的相互渗透形成持久创新动力,培育创新发展新优势。
一、先进制造技术
贯彻落实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,立足打造高端制造基地,围绕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和服务化的方向,重点突破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、精密制造、增材制造等集成技术,提高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,加快网络化制造技术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深度应用,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、生产模式、产业形态和价值链。
发展思路:重点发展基础材料、基础零部件、基础工艺、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,提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水平,围绕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、高端交通技术与装备、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、微系统等重点领域,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研发基地,开展战略性产品和关键性工艺研发攻关,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开发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成套设备,大幅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、绿色化、个性化水平,促进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。
专栏3 先进制造技术
1.智能机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:引进和培育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,建立创新平台,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核心部件关键技术、智能识别系统、工业软件、机器人视觉触觉感官系统技术,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产品,逐步实现高精密减速机、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、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,打造主机、配套、集成、服务全产业链。
(责任编辑: 重庆会计网cqkjw.org ) |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